连云港广源金银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欢迎您!
连云港广源金银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欢迎您!
五福寿为先

  五福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和追求。根据上古典籍《尚书·洪范》的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中,寿排在了 位,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五福寿为先”。因为在民众看来,没有了生命,其他的福也就谈不上了。


 

  中国 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祝寿之词,如“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小雅·天保》)、“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小雅·楚茨》)等。周代的钟鼎文上也出现过许多寿及与寿相关的铭文,秦汉时期建筑中的瓦当上,常常出现“延寿万岁,常与天安长”、“长乐未央,延年永寿倡”、“千秋万岁,与天毋极”等文字。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很多或官方或民间的祈寿行为和仪式活动。

  另外,在古代,对长寿的追求不仅是民众的愿望,而且也是判断一个国家君王是否贤明,统治是否合民意、顺民心的重要标准。例如,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鲁哀公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道理,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之富且寿也。”哀公又问:“怎么才能做得到呢?”孔子回答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孔子将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是否健康长寿作为判断帝王治国政绩的 要标准,可见长寿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几千年来,中国民众对长寿的追求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民间信仰、礼仪、饮食、服饰、建筑和艺术等。围绕着寿,出现了一系列符号和象征,用以表达人们对寿的祈盼。

  从民间信仰方面看,早在周代,就有了关于寿星的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见则天下理安”,也就是说,只有天下太平的时候,寿星才会出现,寿星消失则被看成是战争和动乱的前兆。因此,据说早在周代就有了于秋分时节在南郊祭祀寿星的制度。古人祈望天下理安,人民福寿。从周、秦、汉、唐直至宋、元,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都有于“寿星祠”祭祀寿星的习俗。到了明代,官方祭祀寿星的制度遭到了废除,但是民间的祭祀行为并没有受到影响,祭祀活动不衰反盛。例如,元、明时期的杂剧中,频繁出现南极仙翁的形象,其造型一般是头戴如意莲花冠,身穿鹤氅、湾子、玎,手持玉圭,白发白须,这是元、明时期寿星的典型形象。但是到了明末,寿星的这一形象逐渐变化为大脑门、手扶悬挂葫芦或仙桃拐杖的寿星形象。

  除了上面提到的寿星,中国还有一位女寿仙叫麻姑。麻姑 早见于晋葛洪的《神仙传》,据记载,麻姑是东海建昌人,跟着弃官入山——得道成仙的哥哥王方平一起修道, 后成仙。麻姑是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八九岁的漂亮小姑娘,但是自称“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其寿命之长。因此,麻姑一直被看作是女寿星的象征。另外,还有一则关于麻姑的美丽传说,讲的是在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这一天,西王母邀请了众多女神参加寿宴,麻姑也应邀前往,并将自己在绛珠河畔酿造的灵芝酒献给了西王母。所以,民间为女寿星祝寿时,一般会选择麻姑献寿图。


 

  在民间甚有人缘的八仙也是长寿的典型代表。清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中考证说:世俗相传有所谓八仙者,主要包括汉钟离、张果老、 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以及蓝采和与何仙姑。在清代,一些地区有蓝采和为女仙的说法。赵翼认为,尽管八仙中的各仙自唐宋以来,代有出现,但将八仙合在一起,并称八仙则起于元代,也就是说,到了元代才有了八仙的说法。元、明杂剧中常演的剧目就有《八仙庆寿》。民间年画中常见《八仙庆寿》《八仙仰寿》《群仙拱寿》的图样,画面一般绘有八仙和南极老人,也就是寿星。在画面中,寿星骑鹤飞翔,群仙拱手做祝寿状,寓意仙寿同庆,长生不老。

  中国还有很多与长寿有关的有趣故事,成为民间美术的常见题材,如《海屋添 》。《海屋添 》的故事较早见于宋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的是有三个老人见面之后,互相询问彼此的年龄,一个老人说:“我的年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与盘古有过交情。”一个老人说:“我的年龄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每到海水变桑田的时候,我就做一个 码放在屋子里,现在, 码已经塞满十间屋子了。” 后一个老人说:“我每吃一个蟠桃,就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到现在,桃核已经跟昆仑山一样高了。”在苏东坡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笑话,但是,在民间艺术的诸多形式,如年画、雕刻、花钱、刺绣等形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个题材的作品。《海屋添 》的画面,通常绘有蓬岛、瑶台、祥云以及飞鹤衔 的图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西王母、东方朔也是中国长寿文化中的典型形象。根据《汉武故事》《汉武内传》和晋张华《博物志》等文献资料的记载,汉武帝一直有一个结交神仙的愿望。一年的七月七日,也就是汉武帝生日那天,宫里突然飞来一只大鸟,大臣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只有东方朔回答说,这是西王母的青鸟,还说一会儿西王母就会来为汉武帝祝寿。到了晚上,一个乘坐着华丽紫云车的年约三十多岁的美貌妇人来到宫中,汉武帝喜不自胜,谈话间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西王母说:“你太贪心,不能给你不死药。”西王母随后拿出七枚仙桃,给了汉武帝五枚,自己吃了两枚。仙桃异常甘美,汉武帝吃完后将桃核放在座位旁边。西王母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留着桃核种桃。西王母笑着说:“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哪里是人间可以种的呢?”说完,西王母指着东方朔说:“他已经在我那里偷过三次桃了。”东方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长寿的代言人,东方朔偷桃是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题材。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以表达长寿观念的动物主要有鹤、鹿、龟等。鹤为什么能够成为长寿的象征呢?根据宋陆佃《埤雅》的记载,鹤,形状如鹅,青脚素翼,常夜半鸣,所以《淮南子》中才有“鸡知将旦,鹤知夜半”的说法。古人认为,鹤生性警觉,每年秋天的时候,即使是白露凝结于草上的点滴声音都能惊起白鹤,一飞冲天。在古人的眼里,鹤身体洁白,举则高至,鸣则远闻,性情机敏,行必依洲屿,止必集林木,所以,《诗》和《易》都以鹤为君子言行之象。至于鹤的寿命,古人说,鹤出生两年后换毛,七年后开始学习飞翔,再七年学习跳舞,再七年学习应节,再七年学习昼夜十二鸣。此后,鹤会进入一个六十年的休眠期,其间不食生物,然后大毛落,茸毛生,颜色变得雪白,即使是污泥,也不能对其有半点污染。再过百六十年,雌雄鹤通过对视受孕。再过千六百年,鹤只饮不食,羽化成仙,如果遇到 人和明君出现,白鹤与凤凰会一起现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寿无限,因此,一直是长寿的象征。在民间,人们常常使用的与鹤相关的祝寿词有“鹤寿”、“鹤龄”、“鹤算”等,常见的图画题材有 “六合同春”(龟、鹤、梧桐)、高寿无比(鹤、寿桃、祥云)、龟鹤延年、龟鹤齐龄、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等。

  鹿也是长寿的象征。根据《太平御览》引《抱朴子·玉篇》的记载:“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又引《瑞应图》的记载:“夫鹿者,纯善之兽,五色光辉,王者孝则至。”这就是说,鹿的寿命可达千岁,五百岁后,鹿的身体开始变成白色。与白鹤一样,白鹿不仅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也是吉祥之物,如果君王 明,政通人和,则白鹿自会现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寿极之物通常都为白色,如白鹿、白虎、白鹤、白蝙蝠等,人们之所以用白色作为寿极的颜色,大概来自神仙们鹤发童颜的联想。用雪白的头发作为天寿的指示符号,用童颜来说明生命的活力和状态,由此及彼,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在赋予长寿动物的颜色时,为什么会选择白色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龟与龙、凤、麒麟并称四灵,与蛇合体称为玄武,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神。古人认为,龟的身上背负着天地的秘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龟背上的纹理曲线被看作是宇宙的微缩,例如龟甲上的二十四个板块,与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相一致等等。古人把龟甲的上盖比作天,下盖比作地。因此,古人常用龟甲来进行占卜,以兆吉凶休咎。与前面几种象征长寿的动物不同,龟的寿命之长是常识。因此,其作为长寿的象征, 容易被人接受。

  民间还有许多用来表达长寿的动植物,例如,民间常用蝴蝶和猫一起构图来祝愿长寿。猫,谐音“耄”,民间将80 岁称为“耄”。蝴蝶,谐音耋,90岁称为“耋”,因此,蝴蝶和猫组合在一起寓意“耄耋之年”,意指长寿。常见的画有《寿居耄耋》、《耄耋富 》、《蜂蝶图》、《蜂蝶戏猫》等。

  绶带鸟也很常见。绶带鸟,又称绶鸟、吐绶鸟。它颜色绚丽,形色如绶带,常被作为富 、官职的吉祥物。绶与寿谐音,绶带鸟因此也成为了长寿的象征物。在吉祥图案中,画有绶鸟和山茶花,称为“春光长寿”。画绶鸟与梅、竹,意为“齐眉祝寿”,绶鸟、腊梅、天竹和水仙组合,称为“天仙拱寿”。


 

  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带有民族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祝寿文化,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了几千年。这些蕴含长寿寓意的图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普遍,几乎是无处不在,大到传统建筑、服饰、饮食、日用器物,小到生产工具、文玩用具、游戏器具、钱币、玩具等,都可以看到这些带有长寿寓意的图案。人们用这些图案装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许。(本文转载自中国金币网)

版权所有© 连云港市广源金银珠宝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解放中路55号
电话:0518-85464207 85458458 传真:0518-85458648 邮箱:lyggyw@163.com  苏ICP备11038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