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为图腾——趣说金银币上的蛇文化之一
2013年是中国农历癸巳(蛇)年。源远流长的蛇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份宝 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30多年来,中国 金属纪念币作为“淬炼金银,传承文化”的载体,理所当然地留下了蛇文化多彩多姿的痕迹。而研究和探讨这个有趣的专题,对于弘扬中国金币文化、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会有所裨益。
说起中国的蛇文化,毫无疑义应该从 古老的蛇图腾开始,因为那些独具魅力的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读与想象,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1995年发行的黄河文化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中5盎司金币的背面图案为“女娲补天”,描绘女娲手举五彩炼石,在烈火中拯救人类的动人情景,热情讴歌女娲的不朽功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其实,女娲便是蛇的化身。
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画面上,这位中华民族万世景仰的老祖母,长发飘洒,腾空而起,生动地展示了蛇的柔美特征,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审美陶冶。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艺术遗存中,女娲的形象为“人面蛇身”的记录比比皆是。汉代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图》,往往将这两位兄妹成婚、繁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描绘成各种“人蛇一体”的形象。上古时期,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可谓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人们从对蛇的恐惧,到以蛇为图腾,并将其奉为自己的祖先,这种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蛇图腾崇拜是我国原始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许多创世 都有所体现。除了伏羲、女娲“人面蛇躯”外,据《列子》记载,疱牺氏、神龙(农)氏、夏后氏,也都是“蛇身人面”;《山海经》中有黄帝轩辕氏为“四蛇相绕”、“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拾遗记》还将伏羲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等。
分布于浙、闽、粤、桂等地的我国南方百越民族,其蛇图腾崇拜 加盛行,蛇被奉为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神灵;蛇神庙 迟在宋代已经普及,至今香火不 。据清人《岭南杂记》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欲见之,庙祀必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纤结,不怖人变不螫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蛇俗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悠久蛇文化的一个精彩缩影。(供稿:连云港市广源金银珠宝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