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全面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和特质的成套贵金属纪念币——国家宝藏系列拉开序幕。第1组“文明曙光”,5枚金银币背面主体图案分别取材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钺、仰韶文化陶鹰鼎、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和龙山文化蟠龙盘5件代表性文物,讲述中华文明起源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将国宝级文物搬到币面上,使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见证,是金融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更体现了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金币背面图案为玉龙,此件玉龙出自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嘎查。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王世英介绍说,“红山玉龙是中华帝龙,选取这个文物图案,充分说明了全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礼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玉龙呈“C”字形,长吻修目,鬓鬃飞扬,身躯内曲,背部中央有一圆孔,应作系挂祭拜之用。币面衬以红山文化赤峰敖汉旗七家遗址彩陶罐纹饰,庄严神秘中又显活泼动感。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3克金币背面图案为玉钺,此件玉钺出土于浙江杭州良渚遗址。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介绍说,“良渚文化是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的圣地,这套纪念币的发行让我们的广大收藏爱好者和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金币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了解良渚文化对我们中华文明的贡献。”
良渚玉钺呈“风”字形,上角浅浮雕神人兽面纹,下角雕神鸟纹。该币背景是良渚先民的族徽神人兽面纹,玉钺的圆弧锋刃与神人兽面纹的面部弧度相切吻合显得既巧妙又威严庄重。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银币之一背面图案为陶鹰鼎,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介绍说,“陶鹰鼎既有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工匠精神的传承,这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印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发行纪念币是一个最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例。”
陶鹰鼎外形似雄鹰健硕,伫足站立,尾部下垂至地、与两足成鼎立,将鼎特征与鹰美感融为一体,使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该币底纹使用的是人面鱼纹和重瓣花朵纹。人面鱼纹源自半坡遗址彩陶盆,是仰韶文化中较为典型的人形和动物形的艺术表达方式;重瓣花朵纹源自陕西省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器盖纹饰局部,象征着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的统一又多元的“重瓣花朵”格局。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银币之一背面图案为白陶鬶,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介绍说,“纪念币上选取的是大汶口晚期的白陶鬶,距今5000年左右,大汶口晚期以白陶鬶为代表,证明海岱地区已经进入文明古国时代。”
白陶鬶属于礼仪祭祀用器,形似鸟,颈修长,流口如喙,三个空袋足鼎立于腹部下方。大汶口文化的东夷族以鸟为图腾,此鬶融写实与抽象风格,将尚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币面背景为大汶口时期漩涡纹,还有较为经典的八角星纹和日月山纹图案,凸显了大汶口文化的精神文明。
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银币之一背面图案为蟠龙盘,出土于山西临汾陶寺村遗址。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介绍说,“中国人把自己说成是龙的传人,所以彩色蟠龙盘真正的意义是把龙作为一个图腾,绘制在了器物上。山西博物院选择这件文物作为纪念币的一个图案,是很有意义的。”
蟠龙盘内壁绘蟠龙图案,鳄首蛇身,口衔嘉禾,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彩绘龙形象。该币背面巧妙地将纪念币的外形与彩绘蟠龙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彩绘蟠龙盘的艺术形象。龙图腾崇拜是中华文明核心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信仰之一;嘉禾象征着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绘衔禾龙纹于礼器,昭示着中华文明曙光。
7月25日,“史鉴典藏 铸文明曙光”——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在山东博物馆举行。发行仪式上,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向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取材文物出土地的五家省级博物馆,即内蒙古博物院、浙江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分别捐赠纪念币一枚。
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瑾璞代表集团向内蒙古博物院捐赠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金质纪念币(玉龙)一枚,王世英院长代表博物院接受捐赠并回赠收藏证书
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瑾璞代表集团向浙江博物馆捐赠国家宝藏(文明曙光)3克金质纪念币(玉钺)一枚,陈水华馆长代表博物馆接受捐赠并回赠收藏证书
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瑾璞代表集团向陕西历史博物馆捐赠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银质纪念币(陶鹰鼎)一枚,侯宁彬馆长代表博物馆接受捐赠并回赠收藏证书
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瑾璞代表集团向山东博物馆捐赠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银质纪念币(白陶鬶)一枚,刘延常馆长代表博物馆接受捐赠并回赠收藏证书
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瑾璞代表集团向山西博物院捐赠国家宝藏(文明曙光)15克银质纪念币(蟠龙盘)一枚,张元成院长代表博物院接受捐赠并回赠收藏证书
这组纪念币“2023”号被五家博物馆(院)永久收藏。
部分信息来自齐鲁网